大理文苑黄忠云龙ldquo八井rd

2022/6/28 来源:不详

心怡古镇宝丰许久,曾多次欣然前往,每次邂逅都刻骨铭心,每次回眸都恋恋不舍,一次次驻足停留,久久凝视着你沧桑的容颜,相看两不厌。

为了圆梦如梦如幻的烟雨江南、为了偶遇雨巷中的油纸伞、为了梦幻中的雒谷烟云……在微雨蒙蒙的周末,我又一次轻轻走进古镇宝丰!

宝丰旧称雒马,据《云龙州志》记载“州署东石壁如螺旋中有张果驴蹄迹,入石莓藓不侵,雒马之得名以此。”明嘉靖年间,雒马共有五井,一曰金泉、一曰河边、一曰石缝、一曰民居、一曰雒马。后因地震,唯金泉井、河边井尚存,其余均卤毕,但存者卤水更旺,且以金泉井最丰,又改名为“金泉井”,直至民国十九年改称“宝丰”。

雒马井是明代中期正式开发,大理赵氏先到雒马井开采盐,被称为“盐龙王家”。由于盐业获利颇丰,吸引大理旺族董、杨、段、尹等相继至雒马井探寻卤脉,到嘉靖年间,雒马井盐产量增加,朝廷又将原设在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先迁大井,再迁雒马。“因井设治”,崇祯二年(公元年),知州钱以敬将云龙州署从旧州三七迁至雒马井,由此雒马井灶户巨增,客商日众,马帮云集,整个古镇焕然一新。

雒马井钟灵毓秀,风光无限,“两面皆山,中通一水,真所谓以山为城,以水为池”。烟雨中我独自站在德隆山上,俯视古镇,美景尽收眼底,如丝如雾、如幻如梦,那蜿蜒曲折的沘江流出“金钱吊葫芦”“鲤鱼跃龙门”生动形象,对面的象鼻山上“蝴蝶戏珍珠”栩栩如生,“狮象把门”惟妙惟肖……

我虔诚拜谒魁阁、三崇庙、文昌宫、孔庙……思绪万千,古镇庙宇林立、恢宏大气。据统计明清以来共建有54座寺观庙宇,无数文人墨客、迁客骚人,游览胜景,留下的碑记、诗词、楹联数不胜数,潜心品读,探寻背后的传奇故事,意蕴绵长、其乐无穷。俯视滔滔沘水,有“大江东去、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之气魄,让人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

随着悠长的小巷,轻轻投入宝丰怀抱,幽深宁静。轻抚沧桑的老墙、听古镇均匀的鼾声,轻踏光亮的石板路、感触古镇跳动的脉搏。行走在小巷深处,“三坊一照壁”“四合五天井”的民居古朴典雅,粉墙黛瓦老屋鳞次栉比,古老的大门飞檐翘角、雕梁画栋。也许在下一个转角,你就会与雨巷中的油纸伞不期而遇,邂逅一段千古佳话……

古镇宝丰素有“文墨之邦”的美誉,书院和义学同一时期出现,相继创办“传心书院”“修翎书院”,后建“龙门书院”,道光三十三年,将“龙门书院”改为“县立高等学堂”,即今宝丰完小前身。徜徉在百年老校,校内古木参天,欣欣向荣,保存完好的“勤政亭”“藏书馆”等,古风依旧,莘莘学子,正通过勤学善修,走出大山,传承文明。

离开宝丰完小,循着墨香,便到董泽故居,气派的大门为中西合璧,是典型的“四合一天井”民居建筑,规模宏大,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。步入院内,雨中桂树苍翠欲滴,石雕、窗花惟妙惟肖,细细品读着展品、展板,如同触摸着历史的脉搏,倾听曾经的辉煌,浮想联翩……

明成化年间,大理喜洲的董万卷等人开发雒马井,成为雒马井的旺族,其中“董泽、董坊、董钦”被称为“董氏三贤”。董泽赴日留学,后加入同盟会,积极参加革命,后又赴美深造,筹办中国西南地区第二所大学——东陆大学,即云南大学前身,并出任校长。先后任云南教育司长、财政司长、交通司长等职,修筑云南第一条公路,即滇缅公路。20世纪30年代他隐居家园,并捐出自己全部家产,创办云龙第一所农职学校。

望着窗外缠缠绵绵的烟雨,如轻纱般笼罩着古镇,我索性泡一杯清茶,翻开《古镇宝丰》一书,细细品读起来。任窗外微雨霏霏,庭前花开花落,身寄居于古镇片刻,心游离于字里行间,在翰墨飘香的老屋,品读着古镇的过往。一蓑烟雨、一间老屋、一杯轻茶、一本古籍,我有还何所求,这才顿悟曾经读过的这句话,“别想太多,好好生活,也许日子过着过着就会有答案,努力走着走着就会有着落。”

不觉暮色降临,小镇沉寂在茫茫夜色中,昏暗的路灯下,桥头的白语对联“古斗堡孟奔甘伙岳粉粑粑斯给窍,额美座汪那戈只估伙笔节呢安菲”,大意为“桥头哪几家油粉粑粑很好卖,山那边街上古房盐井真好看”,细细品读古镇,这就是翰墨宝丰。

图文|黄忠

编辑

刘水

校对

语惊人

审核

七个水壶

点击标题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zz/801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  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