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庸第11章行道不可半途而废,不见知而不
2025/3/9 来源:不详《中庸》第十一章
原文:
子曰:“素隐行怪,后世有述焉,吾弗为之矣。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君子依乎中庸,遁世不见知而不悔,唯圣者能之。”
注释:
素隐行怪:根据《汉书》此句当做“索隐行怪”。隐,指隐僻、晦涩难懂之理。怪,指荒诞怪异之事。素隐行怪,是说求索幽僻的事情,做怪异荒诞的事情。述:记述、著录。弗为之:不愿意这么做。半途而废:指做事情半途中止,有始无终,使得先前的努力付诸流水,白忙一场。已:止,停止。依:依存,遵循。遁世:避世隐居。
译文:
孔子说:“世上有些人总喜欢探索隐僻、晦涩艰深的道理,做些荒诞怪异的事情,后世之人也许会为他著书立说,记载其事迹,但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。君子遵循着中庸之道行事,但是有些人往往半途而废,不能够坚持下去,而我是绝对不会停止的。真正的君子遵循着中庸之道处世,即便避世隐居,终生默默无闻,不被人知晓、赏识也不会觉得后悔,这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的。”
素隐行怪,有述弗为我们知道,孔子一向推崇真正的君子要行中庸之道,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,为后世人做出楷模与表率。然而,做许多事情可以千古流名,载于史册,是不是这些事情都符合中庸之道,仁人君子都可以去做呢?孔子认为当然不是这样。想要做些事情让后人记住并不难,但是并不见得符合中庸之道的精神。
孔子说:“素隐行怪,后世有述焉,吾弗为之矣。”意思是说,如果我们一味去探索和研究那些隐僻的道理,一味去做一些怪诞不经的事情,虽然说也可以千古流名,载入史册,但是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去做的。
在这里,孔子作了一个很明确的区分和定义,那就是君子要做些光明正大、光明磊落的事情,而不去做那些投机取巧、哗众取宠的低级层次的事情。他想告诉我们的是,真正的君子当然就应该去奉行中庸之道,但绝不是去做些行为荒诞、欺世盗名的事情,不是去钻研一些隐僻无用的假学问。这样只能误入歧途,和中庸之道背道而驰,结果离这种大道越来越远。孔子认为,好出风头的人不懂得什么叫做不偏不倚,持之中庸;好走极端之徒更不明白什么叫做恰到好处,无过之而无不及;那些大胆妄为的人也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。而这些行为,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,是跟中庸思想截然对立的。所以,做这些事情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君子,因为真正的君子绝对不会做出这种违背中庸思想的事情,这些事情也是他们所不齿的。
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,治理天下不需要别的大道,半部《论语》就够了。由此看来,《论语》中应该也包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。而事实的确如此,《论语》的智慧,有些和中庸思想是一致的,它们其实都是孔子给予我们的一种恩泽。《论语》中的“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孔子绝对不去和别人谈论,也不会去教导学生关于怪诞、蛮横、悖乱、鬼神这些不符合中庸思想的东西。在孔子看来,这些东西对正统的大道是有害的,如果学习它们只会让人们误入歧途,越来越靠近旁门左道,离中庸思想越来越远。
可以这样说,孔子是一位很注重现实人生的人,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