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莹明代石屏出大理
2022/8/3 来源:不详《石界》特约撰稿人俞莹
◆◆◆
大理石无疑是古代赏石中的一个另类。一方面,它多是以屏风的形式出现的,原石都需要切割打磨,向来被视为“石画”,这与四大名石为代表的古典赏石相比较无疑是个另类;另一方面,它的开发传承历史不太明晰,一般认为大理石屏开发于明代,至少在万历年以后大为盛行,但是之前的纪录可谓一鳞半爪,不得要领。笔者曾经留意过这方面的古代方志文献,感觉好比是大海捞针,只能是知难而退了。
近日收到苏州文友蒋晖寄赠的大作《明代大理石屏考》(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),让我有点喜出望外。此书十余万字的篇幅,梳理了明早期、弘治、嘉靖、万历、万历以后各朝的有关大理石屏的诗文笔记,佐以有关图照,所征引的书目不下二百多种。可见,是花了死功夫的。当然,更多的还是劳而无功的,如明代书画家文征明,也是一位著名的鉴赏家,但是作者遍寻其诗文,却不曾发现有大理石屏的记录,以至于徒呼奈何:“一生最爱米家山水,‘点苍云’缘何不见于停云馆(文征明斋名)?留下的空白,也是云山缭绕。”其实,作者大多数所征引的书目内容也只是片言只语、三言两语,但是集腋成裘,就蔚为大观了。
《明代大理石屏考》书影
大体来说,这本书应该归类于艺术史。作者以时间、鉴赏为经纬,综合古代家具、赏石、美术史、审美观念、地理交通、物价、工艺、风尚等多个视角,探讨明初以来出现的、以“云山意象”为核心审美价值的大理石屏开采、纳贡、传播、制作、消费、著述、收藏历程,阐述大理石屏在明代物质文明史框架下的演变流程,并在家具、文房陈设属性之外,讨论其作为“贡物”“商品”“礼物”的社会学意义,梳理了明代几乎所有与大理石屏有关的收藏家、鉴赏家的著述或记载。细加阅读,此书又像是名物随笔,作者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文献史料,或旁征博引,或阐幽发微,或夹叙夹议,启人心智,富有情趣。
《明代大理石屏考》内页
《明代大理石屏考》之内页
说起来,不同于古代四大名石之类缺乏出土文物标准器,明代大理石屏确实是有“标准器”的。犹记得年6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“申城寻踪——上海考古大展”中,笔者就见到一件明代紫檀木嵌大理石笔插小座屏。这是年4月出土于上海市宝山县顾村明代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合葬墓,具有确切的时代纪年。此大理石屏合砚屏、笔插于一身,高20厘米,底座长17厘米,宽8.5厘米,大理石屏黑白相间,仿佛一幅山水画面,前面有条桌式带孔洞的笔插。一物两用,颇为少见。
“申城寻踪——上海考古大展”展示的明代紫檀木嵌大理石笔插小座屏
明代大理石屏不但案几供石有“标准器”,园林置石也有“标准器”。过去一直以为,北京故宫景仁宫(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)景仁门内的一方云石大座屏影壁,是明代遗物,也是宫中硕果仅存的一座。没想到,前段时间去故宫,居然在近年新开放的永寿宫门内发现了另外一座云石大座屏影壁,两者形制尺寸如出一辙,应该是同时代所置。永寿宫属于内廷西六宫之一,初名长乐宫,明嘉靖十四年改名毓德宫,万历四十四年更名为永寿宫。
故宫永寿门内大理石大座屏
故宫永寿门内大理石大座屏全景
明代绘画之中,有好几幅描绘有大理石屏者,说明当时收藏欣赏大理石屏已经开始在上流社会成为一种时尚。笔者曾经发现明代仇英的一幅仿古名作《清明上河图》(辽宁博物馆藏),描绘的大致是嘉靖年间明代苏州市肆繁荣的景象,有裱画店、银楼、香楼、古玩店等明代新兴业态。其中,一家挂有“古玩诗画”招幌的古玩店柜台上,赫然有一架大理石插屏。看来,当时大理石屏确实已经厕身于古玩市场之列了。至于当时大理石屏的价格,作者在万历时期谢肇淛《五杂俎》中找到了一处记载:“滇中大理石,白黑分明,大者七八尺作屏风价有值百余金者。”此外,当时印行的《金瓶梅词话》中也提到过一架“三尺阔五尺高可桌放的螺钿描金大理石屏风……买得巧也得一百两银子。”百金(银两)当时是什么概念呢?当时宋版书《太平御览》一百本就值百金(明·李日华《味水轩日记》)。看来,当时大理石屏确实价格不菲,尤其是尺幅大者,价格胜过宋元名家画作。
仇英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
晚明·黄花梨百宝嵌点苍山石插屏(高53公分),中国嘉德香港年秋拍会成交价.8万港元
可以印证的是,年9月,纽约佳士得秋拍会“中国古典家具专场”一座17世纪(约明末)黄花梨大理石插屏式座屏风(连座高cm,宽cm。石屏约合五尺阔),以.25万美元成交——当时约合万元人民币,也是中国古典家具首次超过百万美元,被誉为“中国古典家具跻身世界级重要拍卖品行列”的标志(现藏于明尼苏达州美国艺术博物馆)。不过,如今其主要卖点恐怕还在于黄花梨材质和精美工艺,以及体量的硕大无朋,而不是云石本身的价值——如今大理石屏的身价已经大不如前了。
明尼苏达州美国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大理石屏
有意思的是,像上述这方明末黄花梨大理石插屏式座屏风一样,有不少重要的明代大理石屏,多是从福建地区流出的。作者也发现:“万历朝以后,与大理石屏有关的文献著述,出自福建籍士人较多——与明中期江南士人对大理石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