傈僳族历史悠久,迁徙路线漫长,是云南最古

2025/3/9 来源:不详

傈僳族是云南人口较多的民族,现有人口多人,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为集中,其他散居于怒江州边邻州县。傈僳族多与汉、白、彝、藏、纳西等民族杂居,他们友好相处,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诸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傈僳族历史悠久,迁徙路线漫长,是云南最古老的居民之一。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,各地的傈僳族接触的民族不同,加之各定居地在地理、气候、物产等各方面的差异,他们对纺织材料的使用和纺织工具、技术等也有所不同。如怒江沿岸的傈僳族喜欢穿麻布衣,主要使用火麻纤维进行纺织。妇女们很快地掌握了一套种麻、绩麻、纺麻技术,用织机进行织造已经达到一定水平。傈僳族的脱胶技术十分高超,所以他们穿的麻布又白又软。居住于保山等地的傈僳族以棉纤维为主要服饰材料,大理等地的傈傈族则以纺织火草见长。时至今日,云南还保留火草纺织技术的民族有傈僳族、彝族、壮族、部分傣族(金沙江中游)和部分白族。大理地区的傈僳族对火草布的纺织技术发达,经验丰富。火草属菊科,钩苞大丁草属植物。在洱海东岸,火草不仅多,而且长势很好,为傈僳族纺织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。这里居住的傈僳族,人称花傈傈,因妇女裙子后面有黑白方块状纹饰而名。火草在傈僳语中称为“扎曼”。每年农历6月24日火把节前后,是傈僳族妇女采摘火草的最好时机。这时火草叶子寬大,叶背的白色棉绒特别容易剥下。在采摘火草时,妇女们只是把叶子摘下来,留着根,使火草继续生长,不影响下一次的采摘。她们往往采摘那些大小相近的叶子,特别注意不让泥浆溅到叶背的白棉层上,以免影响火草棉的洁白度。回家以后,妇女们围坐在火塘边,将一片一片的火草叶从叶柄处轻轻揭开,使白绒层与叶绿层分离。每撕下一片,便与另一片尖接尾裹合成条。再用木纺轮顺势在腿上一搓,就完成了一小段火草纱的绩纺,以后不断撕,不断绩,不断纺,火草纱不断加长。火草纱为单股纱,为S捻。火草纱在纺轮上积攒到一定程度,还必须回绕至绕线架上,以便确定火草可织布的数量。傈僳族将火草纱作纬纱使用。所谓经纱有两种,一种是麻纱,火麻经种、采、剥、绩、纺、洗以后,便可以用作经纱。以麻为经织出的火草布厚度和强度都很好。另外一种以棉线为经,这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,兴起的时间较短,大理地区的傈僳族不种棉,所以他们多采用工厂生产的纱线作为经纱,这就大大减少了火草织造的工序,织造速度也提高很多。麻经火草布和棉经火草布相比较,后者强度低于前者,耐久性稍差,但质地柔软,穿在身,上贴身舒适。据我们用放大镜对棉经火草布进行观测,其经密度为14~18根/厘米,纬密度为16~18根/厘米。再用火草和棉线织布,织造技术比较特殊,并不完全是按1x1的经纬织法,织时除用火草纱为纬以外,还须配以黑红两色棉线为纬,并且按一定秩序进行,这样可克服火草布色彩单调的缺点,而保持了在布上显现黑色、红色线纹的傈僳布传统。织造火草布以前,必须做好机架、整经和纬纱人梭三项工作。临时机架是用12根长短不一的树杆和枋木,人榫合为一长立方体架子,一般长约厘米,宽50厘米。居住比较宽敞的家庭往往利用家中条件,搭成一个永久性机架。通常,傈僳族整经是在机架上进行的,只须在机架下部加一根横木,理纱时围绕机架环行,绕过新加的横木,奇数股纱走上层,偶数股纱走下层,这样横木处自然形成“交”,然后依次穿入综眼和筘眼。傈僳族织火草布的织机在使用两页综和两片蹑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。在织造中,按传统,各种纬纱的穿人排列是:穿火草纱一次,穿并排的白棉线三股,再回头穿并排白棉线三股(沉浮与前三股相反),穿火草纱一次,穿并排白棉线三股,再穿白棉线三股,穿火草纱一次,反复四遍以后,穿红色棉线纬二次,穿火草纱一次,穿黑棉线纬二次,完成此以后穿并排白棉线三....”。最后,傈僳族火草布,幅面较窄,宽仅15厘米,经纱根数较少,我们收集到一块火草布,其经纱总数不到根。对这种窄幅面布的织造,一个妇女一天可以织两丈长的一段。火草布织成以后,必须多幅拼合,才可用来缝制裙子、衣服、挎包等等。火草布可以洗涤,冬暖夏凉,缝成衣裙,穿在身上,十分舒适,是他们最喜爱的服饰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yf/9131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